
2025年9月3日
别再说“帮妈妈做家务”了!换种说法,孩子更有责任感
“来帮妈妈扫个地”“快帮爸爸倒垃圾”——很多家长习惯用“帮忙”来让孩子参与家务,却不知这不经意的说法,悄悄把孩子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
其实,只需换一种表达,就能让孩子明白:家务不是爸妈的“专属任务”,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一、先改话术:把“帮忙”换成“分工”
想让孩子从“被动协助”变“主动承担”,话术的转变是第一步。核心就是从“请求帮忙”转向“明确责任”。
旧说法(拉远距离) | 新说法(强调共担) |
“帮妈妈叠衣服” | “今天该你负责叠自己的小衣服啦” |
“帮我摆碗筷” | “吃饭需要大家一起准备,你来摆勺子吧” |
“帮爸爸扔垃圾” | “倒垃圾是咱们家的分工,今天轮到你咯” |
简单一句话的改变,传递的是“你是家庭一份子,这是你的分内事”的信号,孩子的参与感会瞬间不同。
二、进阶引导:用小技巧让孩子更愿意动起来
光改话术还不够,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一些小方法能让“承担责任”更轻松。
1.给选择权,减少对抗
别直接命令“你去擦桌子”,试试问:“饭后收拾餐桌,你想擦桌子还是拿抹布?”
孩子在选择中会感觉自己掌握主动权,抵触心理自然减少。
2.夸“付出”,不挑“瑕疵”
孩子第一次扫地可能漏了角落,第一次叠衣服可能歪歪扭扭,别着急批评。
先说肯定:“你今天主动扫了地,特别棒!”再提建议:“下次咱们试试把沙发底下也扫到,会更干净哦~”
认可“行动本身”,孩子才愿意继续尝试。
3.用“小流程”帮低龄娃建立习惯
对幼儿园孩子来说,“责任”太抽象。可以制定简单的“家庭任务表”:
“放学后咱们这样做:放书包→喂小仓鼠→摆自己的拖鞋。”
具体的流程比空泛的要求更易执行,孩子也能在重复中养成习惯。
三、最关键的一点:家长要“做榜样”
话术再好用,也抵不过家长的实际行动。
如果爸爸总说“我上班累,不做家务”,妈妈一边催孩子扫地一边自己躺着刷手机,孩子只会觉得“家务是别人的事”。
反之,爸爸主动倒垃圾,妈妈定期整理书架,孩子会自然模仿——因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为家出力”。
说到底,让孩子承担家务,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而是为了培养他的家庭归属感。
当我们不再说“帮我做”,而是说“该你做”“我们一起做”,孩子才能真正明白:家是共同的港湾,责任也需要一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