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伦:如何处理咨询中的投射性认同
投射与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从概念说起是认识了解事务、现象的一个习惯做法,这个习惯得益于逻辑学和结构学、拓扑学的无意识的外化,这个认识“投射和投射认同”的习惯本身也是投射与投射性认同)。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关心”。动力学的角度来讲,关心就是投射,投射就是关心。
我们把自己的经验放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会像自己一样或变成我们希望的那样,这就是投射。
当我们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坏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时,我们就可以感受不到焦虑了完整的主体通过分裂让自己免于焦虑,分裂成好的和坏的。每个人都有自私、贪婪、懒惰、刻薄、愤怒、羞耻……但接受自己有这些是困难的,于是我们会无意识中把它们“安放“在别人身上,自己就不焦虑,这就是投射。当然,投射也包括好的内容的投射,比如看到悦目花会觉得它“美丽”。
当我们认为一个虚弱的人没有能力照顾到我们时,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比较累,我们是在担心自己不行,于是把这个“虚弱”投射给了对方。这是我们现场发生的投射——我刚下火车就来讲课,有人觉得我很辛苦,担心我能不能吃得消。也有人觉得在火车卧铺上晃悠一夜,肯定休息得很爽。
世界就是被我们投射出来的。
当你们把我当成老师时,你们会觉得我是好的、可靠的。并且你们自己也不自觉地就变得谦虚了些。这说明在与我相处时,你们不仅把情感投射过来了,也把你一直以来和老师的互动方式投射了过来。
如果没有投射,我是个什么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会发生关系。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投射),发生了各类关系,生出了万物。我们制造了很多客体,这其中一定有一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纬度里,主体的现实活动和想象活动多少时间、不分地点地与某客体发生投射,在真实地印证着这个人是不是(对你多重要)你最重要的客体。
我们被《三字经》、《弟子规》等教导着如何做人,这是社会投射给我们的。我们在向外投射的同时,也被这个世界投射着。正是源于这种互相投射,这个世界就联系起来,有了互动。
人与人之间投来投去的游戏中有一些内在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投射性认同。
与投射相对应的是内摄,摄影的“摄”。即我们将别人投射给我们的东西像摄影一样摄录进我们的内在世界。投射是射箭的“射”,即我像射箭一样把我的东西射向你。
投射性认同的整个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以“我”为出发点,比如我身上有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愤怒,于是我无意识地会去选择一个人(我一闻味道就知道谁更合适),然后瞬间做出一个反应,我会把我的愤怒放她身上。
第二步:为了让他成为愤怒的人(接受我投射给他的内容),我要为此设圈套做出诱惑。比如我会在主观意识上并不是故意地坑他几回,或者总是忽略他、侵犯他。他纵然耐心再多,也扛不住我一波又一波的诱惑。
第三步:等他真的被我诱惑地成为了一个愤怒的人向我发火后,我在心里得到了一个确认——他果然容易愤怒,我果然会受到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对于我而言也是无意识的。可以想象,一个销售员有意识地将顾客投射成慷慨、成功、眼光好等的人,这个顾客下单付钱(认同)就容易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在对方身上同时发生着内摄性认同,他躲不掉我的投射。
我把对方诱惑成愤怒的人,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习惯了和爱发脾气的人相处。比如我是在别人的吵骂和苛责中长大的,这虽然让我不舒服,但是我习惯如此。于是我会不自觉地让身边的人也变成这样的客体。
遇到糟糕的对待,我们的本能当然是还击。但如果那个人是我们重要的人(比如父母),我们就可能无法还击,于是只好把还击的愿望给压抑回去。这种愤怒与还击的愿望我自己不能意识化,于是就容易要么去制造类似的客体(投射性认同),或者我自己也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认同)。
假如我一投射,他就成为了我希望那样的人,那么这样的关系就是又一次旧有模式的重复——这样的互动就不会给他带来新的、矫正性的体验。但假如我怎么诱惑对方都不管用,我就会发现我一直赖以生存的招数失灵了,于是我便掉入焦虑当中——我不知道该如何与他相处了。在这种焦虑与恐慌之中,我最终不得不放弃常用的投射招数,然后试着用别的方式或从他那里学一些新的招数。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绝对是不平静的,因为我不习惯新的方式。
投射就是主观。过于主观会把人际关系搞坏
打破投射性认同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第一种情况就是进入焦虑,然后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后完成蜕变。第二种情况就是,我不给你玩了,我逃走去找别人继续造成这个主观(投射)。
投射性认同的四种不同内容形式
有人将投射性认同分成了四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射性认同只有一种,就是投射性认同。这是一个概念,不需要去区分什么。如果真要加以区分,是投射性认同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权利型——离了我你活不了,你得听我的。
第二种:迎合型——我对你百依百顺,所以你必须得爱我。
第三种:……是什么来着?哎呀这也太尴尬了,快给查查!(这萌得猝不及防,郭老师这操作简直打破我对“老师”的投射)
哦,第三种是依赖型——你不管我我会死掉,没有你我活不了。
第四种:情欲型——让对方获得性兴奋,以此来维系我们的关系。
其实美食家就是典型的情欲型,没有比美食更具有性诱惑的了。还有艺术类也属于这种类型。(比如我发了一组摄影照片,特别美。看到以后,一部分人觉得身心愉悦,然后就有想一起交流切磋的渴望。慢慢地也去买个相机一起拍照。)
艺术总是一种升华(象征的使用)的防御性表达方式(写黄色小说总比真的对异性做什么安全。如果黄色小说也不能写,那就画画。画也不能画赤裸裸的,于是就用隐喻的方式去表达性欲望,比如画一个女人抱着仙人掌,画一根电线上站着几个小鸟,或者女人遛狗之类的)
迎合型的人可以成为你希望让他成为的任何角色。他们像是去自恋最多的人,非常厉害。销售员能把自己的东西卖给千万富翁,也能卖给穷咨询师。他能让所有的人都因为拥有他的产品而感觉良好,你说厉害不厉害。
投射性认同会落空吗?
投射一出,例无虚发!这几乎、就是事实。
我有多自卑,我就有多自大。我有多勇敢,我就有多胆小。你们在座的各位跟我都差不多。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独特的,虽然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更多的是:大家都一样。我们都是饿了想吃,冷了想穿,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分离中长大的。我没有理想的妈妈,你们也都没有。这意味着大家都经历了分离焦虑,于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个黑洞,分裂与投射就是自我保护的过程。
而被投射的无辜客体心中也有一个黑洞,甚至是等待着向自己投射某些情感的主体出现,然后把他投射过来的情感内摄进来。我们需要抓住这些东西,是希望留住一个客体不分离。
有投射的需要,同时还有被投射的需要,而且人人如此,投射性认同就成了事实。
因为有了投射和投射性认同,所以世界在发生关联。关联好了,就是创造。关联不好,就是毁灭的创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射内容,这取决于这个人的自体表征。比如我们说“这人扣,这人严厉、这人要强不吃亏”等,这些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的自体表征。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味道,有的人适合当销售员,有人适合当老大。这些不同来自于我们拥有不同的养育者,而这些养育者本身,又有着不同的自体表征。我们的自体表征取决于养育者的自体表征——这就是我们说的自体客体表征。(就问你们绕不绕)自体表征摸不着看不到,但他就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中,无时不在。
面对投射性认同,咨询师的困境是什么?
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这不是自私,这是真相——正是因为我缺了才要与你去链接。
咨询师很容易被来访者投射为“可以给”的人,只要你的名字后面挂着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别人对你的投射就开始了。
很多时候在来访者开始约你咨询时,就已经开始实施诱惑了。比如对方会投射过来一个理想化:你能治好我的病,你是最好的(意味着你把别人全干掉了)——你自己看着办。这时咨询师可能会很舒服,但紧接着来访者可能就会和你讨价还价,比如降低价格,或者调整时间,或者获得特殊对待。舒服完了,你要怎么办呢?
来访者诱惑咨询师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把他自己说得又惨又坚强(让自己拥有理想化的特质)。假如咨询师认同了,就会做出妥协并给予他特殊照顾。
再比如来访者说他看了你写的一篇文章,触动特别大。而恰巧那篇文章你写了八年了在行业内没有任何反响,就他觉得好,这时你难免中招——因为咨询师也渴望被人看到。来访者要让咨询师认同自己的投射是轻而易举的。他张口就来,根本不需要像我现在这样去编一编设计设计。
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这个职业是一个专门用来收集各种投射的角色。对方不投射,你们就没有关系。对方一投射,就很有可能是“坏”的表征内容,但这恰恰是有效的关系互动。来访者第一次来的时候,其实就在看我们是不是中招了、认同了。如果你完全不认同,他可能觉得你不行,当下就会离开。如果你认同了,那么你就中了圈套,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的投射,认同——有危险;不认同——危险立刻就来。
这是咨询师要面对的困境,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关系而不认同招数——我们接的是情感,不是招。
对方说自己艰苦求学认真生存,他渴望得到我们的钦佩,这个情感我们要认同,因为情感从来不会制造伤害,即使是负面情感。一个人有恨,是因为要么缺失太多,要么太过孤独,或者太过害怕。你痛苦了,我不会在钱上给你让步,因为本质上你要的不是钱,而是有人可以陪着你,不离开你。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人际互动的心理作用机制,要把它视为防御进行解读,更要把它视为一个真相去接受。这是该有的态度。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总是事后诸葛亮,我们必须得接受这一条。越是执着于“这次我绝不让他投射我”的这个幻想,就越容易中招。
对访谈中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1、在访谈中提高节制与悬浮注意的意识;
2、时刻觉察自己的身心表现,并试着把他解读出来;
3、如实记录访谈总结,通过访谈总结把双方的互动“照”出来;
4、寻求督导帮助。
当我们识别到彼此之间发生的投射性认同时,可以回到访谈当中看看何时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投射内容。既然你识别到了那些内容,你的反馈也会发生变化,对方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到此,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对投射性认同完整的处理——访谈中出来了一些”不同“。
投射性认同不会被识别,只会被事后发现。
我们一工作就“犯错”,一工作就“上当”。这个错本身就不是错,而是作为一个人真实的反应。我们的“错误”恰恰反应出来了对方心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发现了投射性认同后,最好不要去立即揭露、阻止它,而是要让它发酵发酵:把它放在一个过程中,让它充分地发展出来,这样你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动力咨询因为有对投射性认同的工作(对移情反移情的处理),这是和其他流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有老师说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是动力咨询的绝招。因为有了这部分的工作,动力咨询不再有绝境。
动力咨询的设置就是为了促使投射发生,就是为了让对方对自己有移情反应。所以各位不要惧怕投射性认同。
旭冉:我想在咨询中,投射性认同或许就是:来访者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无意识当中,他把我们投射成了那条伤害过他的蛇。而作为咨询师,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怕,但我们不会真的成为蛇去咬他。
我对工作室的咨询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尽量做到不给对方说你的情绪感受。投射性认同只需要被我们去发现,不需要我们去解释。你们识别到了就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来访者不需要知道投射性认同这回事,但我们通过自己不同的反馈方式,就已经在为此而工作了。
(本文整理自静心周二案例讨论的理论分享部分。本期分享人:郭会伦;内容整理: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