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系列之——郭会伦:谁是病人?什么是精神分析?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两个不同的人,各自在不同的位置,各自有各自的内容设置,为了心灵的交流碰撞,一起约定好一些规则,进行一段或长或短的探寻之旅。
我们所知有限,能做的也有限。我们要对跟我们工作的来访者有敬畏。
病耻感来源于:
1.当事人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与众不同,这种“独特”会让ta恐惧或羞耻;
2.当事人觉察到自己心里有一种不熟悉的恐惧或愤怒的情感,而自己不知道原因,这种突如其来的情感在心里时隐时现,这会引起ta的恐慌,自己拥有这种感觉,这让当事人产生病耻感;
3.当事人发现自己心里有某种欲望,这种欲望是不被接受/允许的,尤其是某种欲望指向了特定的对象,或者ta预感到这种欲望很强,一旦ta行动的话,会伤害到某些特定的对象,这也会让ta恐慌,日积月累,当恐慌不能被消除时,就会产生病耻感。
当咨询师不能带领来访者穿越某种灾难,丧失,创伤等时,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咨询师本人对“病耻感”也有很大的恐惧。有时候咨询师的“病耻感”比来访者的更大。
关于什么是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是经验之说。当有人群的时候,精神分析就存在了。
2.精神分析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方式。
3.精神分析是一个发现之道,是逻辑的存在。
用在临床的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的线索是爱恨情仇。
2.是因为出现了稳定的、客观的、可被观察的、被反馈的症状表现,才生出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自己不会凭空出现。
3.临床上的精神分析是两个灵魂的相遇和碰撞,咨询师的灵魂要清晰真实,稳定不变,起到“镜子”或“标识物”的意义,来访者的灵魂动荡不安,或真或假,来访者用所有自己真的或假的东西,动荡的东西去舞蹈,不时会碰到咨询师的稳定存在,碰一次就有可能被修改一次,并且是自我修正,就像是来访者利用咨询师得稳定的真实(真实的稳定),经过无数次的碰撞让自己的灵魂清宁下来。清宁下来之后,很多事就只是事实的存在或者可能的存在,不再有过多的具有限制效果的“对”“错”“羞耻”“崇高”“善良”“好”“坏”等种种限制,这样ta的内在就获得了某种自由,然后就能获得外在表现的适应良好。
4.在临床上的精神分析的实质是:来访者给自己做分析,而不是咨询师。
学习精神分析会让人快乐吗?
从逻辑上讲,它很难让人快乐。精神分析是一个发现之道,而且很主观,不管听了多少老师的课,最终看问题的视角还是你自己的,它会让人体会到有些东西确实很快乐,这种感觉会很清晰,有些东西会很痛苦,这种痛苦也会很清晰。也就是说,精神分析会帮我们觉察到,清晰我们尽可能多的感受,让我们更丰富,不会让我们更快乐,但可以让我们更从容。
比如说,当快乐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恐惧的去抓到她,去拥抱她,当我们想去寻求爱的时候可以不犹豫,更好的去表达。
听说精神分析咨询是扒伤口,又长又费钱,真实情况是啥样子?
一个人没办法面对的创伤体验,就会被防御到潜意识,精神分析就是让这些创伤性的,坏的东西意识化。从逻辑上讲,一个人对一个事情理解的越多,知道的越多,掌控感就越足,结果往往就会好。
精神分析不会“扒”,因为精神分析是要创造一个安全自在的氛围,让来访者自己一点点的带着适度的内在安全,去感觉到,去靠近那些创伤体验,是在有力量的情况下去靠近这些创伤的,而不是“扒”。
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要付出很大代价。
恐惧是愤怒的另一面,恐惧有时候也是兴奋的另外一面。
精神分析是如何对待有限与无限的?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精神分析。
我认为精神分析的宿命就是在处理有限与无限。
当精神分析变成一种绝对相信的态度,一个事情要消失,那就消失,一个事情会发生变化,那就变化,我接受,我都相信,我不再质疑,我不再试图去修改或去掌控什么,这就是在“去有限”。
“去有限”就接近“无限”。
看得到“有限”,同时也就感觉的到“无限”。就像当你处在黑暗当中的,才体会的到光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