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我对心理咨询师从好感转为反感
提问:在心理咨询的旅程中,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化解内心的困惑,寻得心灵的慰藉。起初,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几次咨询下来,我还觉得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然而,最近两次的咨询,却让我心中涌起了反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回复:从心理专家的专业角度来看,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匹配度问题。
心理咨询是一个独特的人际互动过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匹配度至关重要。在初始阶段,可能双方基于初步的交流,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基础。但随着咨询深入,个人特质、价值观以及咨询风格的差异逐渐显现。例如,有的咨询师擅长认知行为疗法,注重理性分析与问题解决;而你若更倾向于情感导向,期望在情绪层面得到深度的共情与理解,就可能产生矛盾。这种风格上的不契合,会使你感觉咨询师无法真正走进你的内心世界,进而产生反感。
其次,咨询边界的把控。
专业的咨询有着明确的边界设置,包括时间、情感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如果咨询师在这些方面出现失误,就容易引发你的负面情绪。比如咨询时间把控不当,提前结束咨询或者超时拖沓,都会让你感到不被尊重;在情感交流中,若咨询师过度卷入你的个人生活,或者表现得过于冷漠,都可能破坏良好的咨询关系。就像你提到的咨询师看手机的行为,这严重违反了咨询过程中的专注原则,打破了你对咨询专注度的心理预期,自然会让你心生不满。
再者,咨询进展的管理。
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解决也并非一蹴而就。然而,在咨询初期,来访者往往对咨询效果抱有较高的期待,希望能快速看到明显的改变。当经过几次咨询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明显缓解,人际关系没有显著改善,你就容易对咨询师的能力产生质疑。这时候,如果咨询师没有及时与你沟通咨询进展,调整咨询策略,或者给予你合理的心理预期,这种期望落差就会转化为对咨询师的反感。
最后,来访者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随着咨询深入,你可能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创伤或潜意识里的矛盾冲突。这些内容往往是你长期以来通过心理防御机制压抑的,当面对它们时,会产生痛苦和抗拒情绪。这种抗拒并非针对咨询师个人,而是对直面内心痛苦的本能反应。但由于咨询师处于引导你深入探索内心的角色,你可能会将这种抗拒情绪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误以为是对咨询师的反感。
当你对咨询师产生反感时,不要急于否定整个咨询过程。建议你先冷静下来,仔细梳理自己的感受,然后尝试与咨询师坦诚沟通这些问题。如果经过沟通后仍无法改善,也可以考虑更换更匹配的咨询师,确保咨询能够有效帮助你解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