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上)
2021年5月15日

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上)

微课讲解人:郭会伦
文字整理人:宋淑珍

大家好,我是郭会伦,今天我们围绕边缘型人格障碍做一个小时的讨论互动。

关于边缘人格,我们想起来就会有很多很多内容浮现出来,甚至有些伙伴会想起一些自己的个案,或者是一些影视剧作品里边的主人公。因为今天时间比较短,我们尽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聊聊边缘人格。第一个就是它的症状学描述,也就是他们的平常表现和心理特征。第二个是从动力学的角度去理解边缘型人格,他们的发生过程,是怎么形成的等。有时间的话,我们就再进行第三点讨论,就是如果跟这类来访者工作,应该注意哪些。

人格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了。包括美国第一版精神障碍统计与分类标准,也就是DSM-1,他们就把人格障碍的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了进去,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条目,而且这么多年以来,确实美国在关于人格研究方面,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研究力度也是在全世界最高的。

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个体特征性生活风格以及对自己对环境的态度,是很多很多模式的总和。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他是有一种“味道”的,他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是他,我们讲的就是他的人格特质。关于人格障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发展和结构上偏离了正常的标准,导致个体持久的用适应性不良的方式对待环境。有时候会做出极端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很显著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异常。出现这类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稳定,时时会有一些极端情绪爆发的,这类表现,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人格的障碍。

给大家卖弄几个流行病学的数字。这是从国外的一个近期的研究资料上找到的:正常群体里头有2%是边缘人格,在精神科门诊所有的病人里,大概有10%的边缘人格,在精神科住院病人里有20%的边缘人格。在所有的人格障碍的群体里,差不多是30%到60%的是边缘人格。另外有一个研究数据提示的是,在所有病人人格群体里,男女的比例是将近占到了3:1,也就是女性会占到75%。

可能大家一提到边缘人格,会想起老师们或者同道交流当中有一些玩笑的话,像我们这次公告里边也提到了“心理咨询师杀手”,这个无疑指的就是边缘人格,因为跟他们工作起来非常麻烦,非常艰难,我们不由自主的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等等,这类人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喜怒哀乐从性质上都是一样的,那让他们成为或者是陷入这种困扰的原因会是哪些呢?

首先,研究表明,第一因素依然是遗传。人格特质,这种遗传度受到生理遗传的影响,研究数据是表明是在40%到60%,虽然没有特别准确的数据,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被学术界接受为共识了。第二个就是养育的环境,展开来说的话,边缘人格的成因,首先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创伤史。在1992年有一个报道,这个经过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之后提出来一个结论:57%的这种边缘人格来访者在幼年经历了父母离婚或者父母一方的死亡,另外有将近20%到40%的来访者出现过与父母一个人或者是同时与父母双方长期分离的创伤性的经历。第二个就是养育环境里,边缘人格往往是出现在一个有病理性父母的家庭当中的。很多边缘人格的父母,比如说有精神疾患,长期的抑郁症,或者是父母当中有一方有一些物质滥用或者是其中有一方会有一些反社会人格等等这些。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很多很多人格障碍就包括边缘人格,最后能够康复就是因为他们从心里理解而且接受了原来他们的父母能力不够,也是病人,在父母小的时候可能也受过跟他们一样的甚至更加严重的这种伤害,好像是当他体会到父母能力不够的这种不幸的时候,他似乎就放下了对父母的一种渴望,那种愤怒或者极端的情绪也就没了,所以这个时候往往他们显得就有所康复。

关于成因研究方面,我觉得今天跟大家特别想强调一点,边缘人格之所以成为咨询师杀手,跟他们工作起来这么难,不单单是人格特质,还有部分原因真的是跟他们的神经心理功能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从临床上的实证数据来看,边缘人格的大脑皮质跟他这个脑?的体积比正常人要小6.2%,这个我们不能小看。他的大脑没有办法去处理更复杂或者是更精密的信息,或者是更起伏更波动的情感,那他会有一些极端的情绪出来,受神经心理这个影响,也就是大脑皮质脑?体积的影响就显而易见。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们的海马区跟杏仁体的体积要比这个正常人小10%,杏仁体小8%,海马体积小16%,这两个部位是记忆和处理情感传输的部位,假如说就一堆信息过来,接受了一小半信息就要作出反应,那么这个反应肯定是适应不良的,对吗?那边缘人格往往可能也是这样,我们就会觉得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们就会记着,他们就会有极端的情绪。他们好像是只挑其中的对他们刺激最大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去感受,别的他们就好像没有注意到一样,这个极有可能是受到他们海马或者是杏仁体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这倒也不是说给我们做咨询师的在跟这个边缘人格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开脱责任。但确实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我们减少一点幻想,反而会让我们在跟这类人工作的时候更踏实,把自己该做的一步一步做好做扎实。

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上) 


在这样的遗传影响以及那样的养育环境下,他的人格发展就会受到非常大的缺损,他的人格结构就没有办法完善起来。这类人成人之后,他们心里就会处在一个很特殊的心境当中,首先,他们会感到持久的空虚感,还有一点就是对外界,对他人显得过于敏感,蛛丝马迹不经意的一些细节就会激惹到他们。有的时候他们特别开心,会跟人融为一体,也有的时候他们特别愤怒,特别沮丧,就会破坏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心里总会感觉到弥漫的被遗弃感。所以对于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暗示,要结束,不玩啦或者是分手吧这一类的这种信息,他们就会非常受刺激,就会出来极端的情绪,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那种被遗弃感是一直弥散的。当然了大家所谓的那种不安全感,也就是对自体存在的不确定感,也是弥漫在他们心里的。

还有一个,跟这类人工作过的咨询师可能会有一种经验,边缘人格的人,他们心里头好像储备了无穷无尽的愤怒,随时都有可能会出来,这个也是他们平常生活当中真实的写照。各类的不如意,各类的渴望受损,会让他们就好像是慢性积累出来很多很多的愤怒感,这些是边缘人格心理的一种内心感受,就是他的内心环境,他就活在这些感受里。

由此,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的日常表现,就是我们所谓的临床表现,第一点就是情绪不稳定,这个是特别容易见到的。冷静的时候不多,非常容易爆发极端的情感,有的时候呢会出现一些短暂的紧张性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愤怒等等。在动力性心理咨询的圈子里也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来访者时而焦虑,时而抑郁,时而强迫或者是三种东西并存或者交替出现,那么他极有可能就是一个边缘人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类人第二个比较突出的临床特征是: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在跟人互动的关系里,会有一种显著的特征,要么过于亲密,要么就会处在典型的对立当中,好像没有办法中和过渡到中间地带,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会让旁边的人受不了,导致边缘人格的人有的时候连一个稳定的关系都没有。所以我在跟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起讨论的时候,也曾经关于这点说过:我们对于边缘人格的人不是说不能工作,而是要有所筛选,其中筛选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人我们感觉他是一个边缘,但是假如说他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关系,不管这个关系让他是满意的多还是失望的多,只要有一个相对持久存在的关系,那我们其实可以考虑跟他工作的。但更多的边缘人格很多时候连一个这种稳定持续的关系都没有。

第三个临床特征应该是紊乱的自我身份感。这类人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会:在这种场合里他魅力四射,他跟别人互动的很好,但是换一个情形,同样在这个群体里,他就像一个魔鬼,那么再换一个群体的话,他又是另外一个状态。所以就是说他的自我身份感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又稳不下来。

第四个,从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内心非常深沉的恐惧。可以这样讲,他们心里最深层的恐惧是边缘人格一切症状的根源,因为他们要消除恐惧,所以他们发展出来各类的应对方式,各类的情绪爆发。这类恐惧显然指向了分离,指向了被拒绝被抛弃,或者是将要被抛弃的危险,可以说是他们一切症状的根源。还有一点就是,在临床上我们看边缘人格,他们会有比较多程度不一形式,不一的冲动行为,自伤自残的行为,个别部分的群体也会有自杀行为。也曾经有学术界做过研究统计,边缘人格自杀成功率是在8%到10%,有自杀意念的在所有边缘人格里头占到70%,出现自残自伤行为的大概占一半。

还有一个临床表现,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里大概不容易见见到在精神科住院部就相对容易比较见到,就是:边缘人格有一部分群体,存在短暂的精神病性的症状表现,比如说他看一栋楼,看医生或者看病友觉得模糊不真实,看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很清晰,所以这是一种现实解体。有的会出现一些思维怪异的表现,甚至有一些会有偏执或者是牵连的观念,但明显又不是妄想的性质,这都是边缘人格正常的临床表现内容。

有一组数据,边缘人格群体里大约有40%的人会有这类短暂的精神病性的症状,但是真正发展成或者是具备典型精神病性症状的,只占14%,所以很多更大的一部分比例是他们这种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性,是边缘人格,只不过偶尔他们会出现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表现而已。

      未完。。。

图文来源:静心心理

相关链接:
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上)
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下篇)
文字稿:浅聊边缘人格障碍(问答篇)